原标题:“无形信用”变“有用资产”
——河池全面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最近一段时间,巴马瑶族自治县金融办一直忙着接待前来“取经”的同行。吸引同行的是,该县2017年启动“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以来,有效破解农村发展资金难题,被评为全国2019年城乡社会发展治理创新案例、2020年全区第四批改革典型经验。日前,河池市决定在全市推广“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巴马瑶族自治县金融办作为当地成功案例的“操盘手”,自然成为请教的对象。
A 创新成功形成典型经验
“多亏了这块牌子,榨油作坊、种桑养蚕产业才有了发展壮大的资金。”门前的5A信用户匾牌,如今成了巴马瑶族自治县那社乡祥兰村村民廖克杰眼里的“宝贝”,“信用体系不仅给了我摘掉‘穷帽’的本钱,也让我对未来的好日子和乡村振兴有了更大的信心。”
2017年,巴马启动“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当时廖克杰的信用评级为A级,获得5万元扶贫小额信用贷款用于发展种桑养蚕,2018年顺利脱贫。2020年,廖克杰的信用升到5A级,银行授信30万元,他又贷了10万元用于产业发展,“现在家庭年收入10万多元。”
如今,像廖克杰一样,巴马一些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一般农户,借助“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或通过信用贷款发展种养产业,或在金融扶持下从事二、三产业,实现从贫困到脱贫再到富裕的转变。
5A级信用户邓红云是那桃乡平林村敢烟屯村民,他经营的“诚信乡舍”民宿和农家乐顾客不断。“很多旅客是看上这个5A级信用的信誉进来的,因为在这里消费踏实。”驻村干部颜勇祥说。
巴马探索创建“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为农户、行政村、乡(镇)三个层级构建乡村治理指标体系,农户、村屯、乡(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微企业等形成信用共同体,信用认证成为农民的“道德身份证”,全县形成“争当信用户、争创信用村,共建信用巴马”的良好氛围,不仅有效破解农业农村发展资金难题,而且有效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B 试点推广成效明显
2021年6月,广西首个“乡村振兴特色信用社”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挂牌成立。“未来5年,我们将发放信贷资金100亿元,支持乡村振兴工作。”环江农信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石浩宇表示,该社将农村信用体系为重要“指标”,在资源配置、金融服务、产品创新等方面全面支持推进乡村振兴。
环江是河池市在巴马创新探索之后的第一个试点推广县。乡村振兴,产业是最关键最重要的支撑。为有效解决乡村产业发展遇到的资金难题,该县以“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为突破口,以“整镇授信”“整村授信”的形式,为乡村产业项目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一批益民产业项目的实施落地,进一步充盈乡村产业之“实”。
“金融扶持政策与群众的信用积分挂钩,信用分值越高,获得金融支持越多。”河池市金融工作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信用体系建设,该市积极引导授信对象利用信用记录、积累信用财富,将“无形信用”变成“有用资产”,形成金融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
C 全面铺开助力乡村振兴
经过大胆创新和试点推广,截至目前,河池市累计有5.89万户农户参与“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信用评级,发放信用贷款1.97万笔10.42亿元。信用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真金白银”,让群众自发树立信用的观念。
日前,河池市召开深化“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动员会,全面铺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从积极向上的经济生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优秀自信的文化生态、团结和谐的社会生态、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五个方面,为授信对象构建信用指标体系。
“从巴马的探索实践来看,深化‘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本质上是在坚持党的领导下,用金融的方法,将市场的契约精神与农村的‘熟人社会’充分结合,探索建立新时代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全面加强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夯实党在乡村的执政基础,推进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河池市市长王军分析,“这个信用体系创新性地构建更加科学的农村信用体系,解决了农业农村发展的资金难题;创造性地将农村信用体系的应用范围从经济领域拓展到更为深广的社会治理领域;创造性地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在乡村落地生根;创造性地建立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形成金融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