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研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信用研究

信用风险研究回顾与展望

发布:企业信用评级—中诚融信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 时间:2022/4/1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到期时由于债务人信用质量的变化不能履行合同义务还本付息而使投资者蒙受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对于社会的发展和金融的稳定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与合作并存、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回顾和展望信用风险有着突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对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研究,发达国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一套包括信用评估、信用风险转移、信用监测等内容的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我国信用风险的研究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分析和整理,可将目前的信用风险研究归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信用风险识别的研究。目前研究较多的发生信用风险的主体是商业银行和外贸企业。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是不良贷款问题,针对不同的客户分类,主要有一般企业的信用风险研究,个人信用风险的研究和对银行集团客户多头授信过度融资等风险的研究。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研究主要集中在进口商违约支付货款、货源代理商与进口商联合诈骗以及相关的商业银行造成的出口贷款结算损失研究。

除此之外,还有研究不同的结算方式,如汇付、托收和信用证结算方式给出口商带来的信用风险。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和新兴的电子支付工具的应用,虚拟环境下的交易方式也带来了感知信用风险,这类研究近年也逐渐增多。此外还有研究政府信用风险、信用担保机构的信用风险等。

这些风险的识别采用了不同的信用风险评估技术方法,从传统的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如专家法、评级法转向采取量化技术来识别、衡量风险,例如引入多元统计判别法熏如z值模型、zeta模型、logistic模型,神经网络方法,非参数统计方法和期权结构模型等风险管理方法。但目前的统计判别模型有把财务指标和违约率之间的关系过度简单化的倾向,而结构模型则缺乏实证检验。

第二类: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的研究。信用风险的成因有企业外部的原因,如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信用风险监管力度不够、信息流通不畅等;也有企业内部的原因,如缺乏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等。针对这些原因,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研究。

1.信用风险转移研究,主要表现在信用风险定价理论研究。目前主要的信用风险转移工具包括贷款销售、资产证券化以及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信用衍生产品,而信用风险定价理论是信用衍生品交易的理论定价的基础。传统的信用风险定价方法是根据历史数据中的违约信息估计有违约风险债券的预期损失。现代信用风险估价方法中主要有结构模型和诱导模型。结构模型发展较早,最早由blackand scholes1973)提出,merton1974)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将期权定价理论运用于有风险的贷款,创建了信用风险模型的基本框架和分析方法。之后又有一大批金融学家对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推广。第一类扩展方向是将模型应用于不同类型的证券,如可赎回债券、可转换债券、抵押证券等。第二类扩展是对不同到期日、不同等级或特殊契约条款的或有证券组合估价。结构模型直接利用了期权定价的思想,可得到定价的显性表达式,便于计算和扩展,但它以公司的资本结构为基础,资产、负债这些变量观察起来并不容易,因此给模型的验证带来很大困难。其次,结构模型基本没有考虑一些市场因素,准确性值受到很大影响。诱导模型是基于历史数据和市场数据的信用风险定价模型。它以偿付率为内生变量,违约过程通常被定义为一阶跳跃过程,在给定的时间间隔内发生跳跃的可能性是由违约强度来决定的。

2.研究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和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研究。现有研究分别从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研究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事前控制表现为客户信用资料收集、客户资信等级的评定和信用政策制定;事中控制具体体现为信用额度决策和信用风险转移;事后控制分为应收账款的监控、逾期账款追收和客户资信重审。有的学者将系统工程思想有机地运用到企业信用风险的管理中,构建了信用风险控制与防范系统,形成了从客户信用档案的建立到客户资信重审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相互制约的整体,并将其分解为目标子系统、组织子系统、流程子系统、信息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和技术子系统。综观信用风险领域的研究和实际应用,信用风险识别主体范围不断扩大,信用风险分析方法也向着多变量、依赖于资本市场理论和计算机信息科学的动态计量分析方法的方向发展,信用风险管理办法也趋于完善。

首先,未来的研究中应该重视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和控制制度设计以及实证研究。目前,大多数国外企业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着重加强内部防范措施建设,而我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组织理论发展较为落后。

第二,重视信用风险管理带来的商业机会。可以看到,各种信用风险管理公司和信用风险担保公司开展了相应的业务,对于专业化的非银行个人信用评估机构的发展也将成为研究热点。这类企业的发展理论以及是否将风险管理外包、如何选择这部分企业的服务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第三,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未来的研究可以立足于评估技术的建模方法和信用风险信息管理机制构建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系统收集信息、甄别信息的功能,优化风险管理决策。

 

在线客服系统